在复旦大学就读是种怎样的体验?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 2022-12-08 14:57:09

编辑: 启明留学

646

摘要: 这是一篇思考了很久以后才决定下笔的文章,因为大学的变化速度太快了。我父亲是1979年考进的复旦,我则于2007年入校,相差28年,以至于和父亲交流就学体验时,时常无法置信我们就读的是同一所学校。大一时,我也曾找过几个有相似经历的“复二代”聊天,发现大家的感受都是如此。由此可见,大学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象牙塔,它是一个有机的、变化的存在。

这是一篇经过长时间思考后决定写的文章,因为大学变化太快了。我父亲1979年考入复旦大学,2007年考入复旦大学,相隔28年。因此,当我与父亲交流我的学习经历时,我常常不相信我们在同一所学校学习。大一的时候,我也找到了几个有类似经历的人。复二代聊天,发现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样的。由此可见,大学不是一座静态的、孤立的象牙塔,它是一种有机的、不断变化的存在。

正因为如此,时代或个体之间的差异往往使大学入学体验成为一个开放的问题。然而,在那些复杂、模糊和不断变化的个人经历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点。经过积累、总结和改进,这些共性*终成为大学的内在气质。正如我们在讨论复旦大学时所想到的,自由和无用的灵魂几乎已经成为母校的非官方校训或精神图腾。

一所大学的内在气质是如何形成的?在复旦读书的时候,我经常会想到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现在,至少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复旦之所以成为现在的复旦,是学校努力和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学校不是一个与复旦师生高度对立的概念。事实上,那些为复旦建立制度章程的人*初是这里的学生。我害怕地敲下了这个答案,不仅是为了感谢母校的培养,也是为了为即将进入复旦的弟弟妹妹们*一个参考的角度。草长莺飞了很多次,但有些东西还是会*留下来。

1

2007年8月底,父亲送我去复旦报名的*天,我们得到了一些对他来说相当新鲜的东西选课书。在接下来的四年里,我有八个学年。每学年我都能收到一本选课书。可选课程越来越多,选课书也越来越厚。每学期结束时,我总是花几天时间仔细挑选和检查数千门课程,选择我喜欢的课程,进入课程选择系统,等待结果。

然而,在1979年,当我父亲考入复旦大学时,并没有说选课,所有的课程都是安排好的。他的大学生活更接近我的*,每天早上起床做早操,背单词,和这个专业的同学一起去上课。王德峰,一个几乎和他同时代的复旦学生,现在是复旦哲学教授,和我父亲有着同样的经历。他说:从1978年到1982年,我在复旦读本科的时候,所有的课程都是固定的。但是只要没有课,我们就去每个系上课。中文、历史、物理和哲学……我听说过,虽然题目不会做,但是我接触到了这些学科的精神。

20世纪90年代末,复旦课程改革开始,*者就是那些曾经在校园里听过的教授。课程改革*直观的表现,首先是选课制度第二本是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选课书。我曾在一份材料中看到复旦教授方家驹描述了课程改革的目的:为了给复旦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激活学生。

2

*更多的自由空间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现在,我已经明白了自由的价值,明白了拥有自由,不能独处,仍然是奴隶的道理,并愿意为此承担责任和偿还代价。但在复旦大学学习的头两年,我一度不知所措。在我大二的时候,我看到一篇文章在复旦中广为流传《选课学导论》之后达到了顶峰。

这是我的朋友如玉宝与我分享的选课秘诀。当学生被赋予选择课程的自由时,情况变得复杂:因为学科的选择不仅代表你想学习的东西,还代表你能取得什么成就,而且成就与大学毕业后的生活密切相关。

《选课导论》的倡导者是功利主义者,他们大方地承认自己正在钻研课程政策缺口。在《选课导论》中,作者指导新生通过选择分数宽松、内容轻松的课程获得*。他一开始写道

同学们,我需要教你们的选课方法,其实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投机思维和判断。是的,选课是一种投机思维如果你选择了一个好的班级,一定会有人选择一个不好的班级。你可以很容易地接受它A,不可避免的是,有些人会累到半死还拿C和CD。有时候竞争是如此残酷,*也因此变得精彩。

这一举动引起了许多争议。在许多学生看来,选择一些*价值低、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的课程来获得*似乎太功利了。与此同时,一些人认为,这种投机行为使他们坚持选择半死不活D学生,成为不公平竞争的牺牲品。

类似的争议持续了很长时间。事实上,在我毕业之前,许多类似于课程选择导论的衍生产品已经诞生,比如一个可以查看课程老师给学生评分比例的软件。当然,这个软件客观地助长了一种现象:学生们蜂拥而至,以松手的方式评分,因此很难找到一节课。

毕业后,我终于有机会联系了《选课导论》的作者。当时这个学弟刚从全专业绩点第三名毕业,正在MIT进一步学习。他说:几乎每一个成功申请到这里的*学生,都是成绩优异的‘学霸’。我知道我的资格有限。如果我错误地选择了一门课程,我可能就没有

在那次聊天中,弟弟承认他上了很多水课,避免了他不感兴趣的课。他说:很多学生来指责我,说我怎么能把大学读得这么功利。我能理解这样的声音,但我不会放弃我的观点。这是大学多元化的体现。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3

然而,这种功利主义的想法与复旦大学副学校蔡大丰的观点不谋而合,他是复旦大学课程改革的推动者:改革是打破制度的弊端。学校不能做*姆,不能为学生安排一切。我们专注于为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选择。因为我相信选择是有意义的。

在复旦大学,自由是为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让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成为人才的道路。无用不是强迫价值观,告诉你这种人才高于那种人才自由和无用,而是让灵魂有一个独立的基础。

2012年底,我已经毕业一年多了。因为一次机会,我和一位精通复旦课程改革的老师谈了这件事。他曾感叹道:我们很难看到这样的改革的回报。因为我们不能用指标来衡量人才的质量,就像我们判断研究结果一样,然后判断这种培训模式比那种培训模式要好。但我们不会放弃探索和改革,因为这是一所学校的基础。

和现实主义者一样,也有理想主义者,在校园的其他角落,也活跃着另一种人。不知你是否还记得,2012年,网上流传着一张复旦蹭课地图。这张地图推荐了25门公共课程,其中9门被标记在地图上。这些课程包括各个领域,从文学和历史经典到哲学推测,从科技文明到生活关怀,从文学和艺术创作到审美体验……既有10多年的老牌课程,也有以前不出名的小众课程,每门课程都有详细的推荐理由。

这张地图是由《复旦研究生报》*的。它的创作者之一是一个当时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的女孩。她告诉我,在进入复旦大学之前,她从来没有上过课。但当她进入研究生院时,一些学生建议她去擦一个名字《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政治课,讲师是陈果。

陈果的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果老师说孤独是一种和谐的高贵。在那些日子里,我总是为我的生活方式而挣扎,羡慕那些广泛交流的朋友,怀疑我太孤独了。听到这句话,我感到如释重负。我明白这种生活方式并没有错,所以我可以平静地前进。

至于为什么要做这张蹭课地图,这个女孩提到了1994年的人文情怀讨论,这是上海学者王晓明和陈思和的张汝伦、朱学勤等人发起。这场不合时宜的讨论持续了两年,在讨论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生态和人文关怀问题,后来越来越有价值。

这枚人文情怀火源,正被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传下去。归根结底,智慧高于知识,就像课堂高于教材一样,一门课程形成了实现大学价值的*基本单位。复旦鼓励学生自由选课、蹭课,就是鼓励我们从更广阔的行业获取知识。学生们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追逐适合自己的知识。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人文情怀的形象体现在复旦,一个好的班级可能有500多名听众,其中60%是观众,可以容纳100多人的大报告厅里坐满了人,过道上站满了人。

我一直觉得上课是一种责任,上课是一种境界。基于对知识和*的热情,摩擦课堂是一个真正的兴趣和自愿,体现了大学的基本特色知识殿堂,一个*共同体,一个追求真理的领域。

4

事实上,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的思想中心,这种自由与无用的观念所影响的不仅仅是复旦学生。

我的朋友

@肖文杰

在我大二的时候,我观察了两个审计员很长时间,并写下了他们的故事。其中一位审计师是庄索远。他是个早产儿,不能离开轮椅。因为他不能参加*,也不想浪费*好的年华,他萌生了去复旦的想法。

所以在小肖的文章中写道:

每次上课,他们总是提前半小时到达教室。父亲庄亚伦坐着庄索元的轮椅进来,先把书包放好,然后去帮助*。庄索元扶着父亲的胳膊,靠在桌子上,转身走到座位上。坐下后,他拿出一本印有复旦校徽的笔记本,笔直地放在桌子上。自2006年以来,21岁的庄索远成为复旦大学的长期审计生。

他听的*堂课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教授樊树志国家历史概述。那是2006年9月4日上午,他和父亲提前40分钟乘出租车去学校。当时,紧张的两个人*害怕的是进不了学校。此前,庄亚伦还通过同事找到了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的傅德华老师,希望能帮忙打个招呼,防止被堵在学校门口。

但这种担忧在进入校园后被一扫而光他们没有被挡在门口。进入教室后,范树志教授看到了他们,走上前打招呼。8点钟铃响了,他们的审计生涯开始了。

另一个旁听者是一个喜欢看《红楼梦》的女孩。每周的某一天,她都会从单位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到复旦听听《红楼梦与人生》。在每节课上,她都是*积极的讨论,她的想法经常让老师讨论罗书华感觉惊叹。

我甚至羡慕她,因为她在这么小的年纪就对《红楼梦》如此熟悉,对内涵有着如此深刻的理解。当我和她一样大的时候,我比她差得多。罗书华对学生们说:来上课的学生对《红楼梦》真的很感兴趣。正式学生和观众学生没什么区别。

几年后,我仍然在想小晓的文章。有一次我聊天,问及时。他告诉我,这次听力经历也改变了女孩的生活轨迹。当时,她逐渐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在银行工作了五年多。她决定离开,然后考入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在一流大学中,审计生并不少见。其中,有许多人生活贫困,但他们充满了*热情,几十年来一直是审计师。在历史上,有无数的大师的例子。他们的存在已经成为高校独特的风景线。

5

爸爸曾经回忆起30年前的复旦校园,他的描述让我从容不迫。

当时,*制度刚刚恢复,压抑了多年的知识欲望。白天,在复旦大学的校园里,每一间教室、每一片草地甚至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饥饿的学生。整个学校生活就像一首气势恢宏、高度统一的交响乐。晚上,他在宿舍里和同学们争论各种社会问题,似乎永远无法说服。30年前,这是*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的时刻。这群历经千辛万苦进入学校的年轻人,或多或少带着帮助普通人的责任感,开始了他们的大学生活。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学生时代,大学的责任感和神圣感比过去和以后的任何时候都要清晰。但我也知道,经典而统一的大学生活,就像交响乐一样,永远不会回来。现在,复旦大学与时俱进。我更喜欢这个校园里闪耀着个性的光芒。自由是复旦给我们*宝贵的财富,在这里,每个人都被允许有不同的梦想,做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事。

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知道3000亩广阔的*给了我多久。希望老师毕业后说的话:很多年后,我还能在你身上看到复旦,看到大学,看到你闪耀着追求真理和自由的光辉。

 

立即预约

信息提交成功!稍后会有老师电话联系。请注意接听~

沪ICP备 17003234号 版权所有:上海朗阁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 上海市淮海中路222号力宝广场5楼
Copyright 2005 LONGRE EDUCATION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

背景评估

*请选择申请国家 *请选择申请项目 *请选择目前学历 *手机号码输入有误 免费获得背景评估
×

选校方案

*请选择申请国家 *请选择申请项目 *请选择目前学历 *手机号码输入有误 免费获得选校方案
×

朗阁留学申请攻略在线评估系统

1. 作为一枚标准的出国党,你最想给自己贴的标签是

A. 勇于尝试和坚持的运动员

B. 有底气有学识的学霸

C. 有领导才干的青年才俊和美女大咖

D. Nerdy & Cool的科研人才

E. 文艺有腔调的新锐设计师/未来艺术家

2. 对于出国留学,你最憧憬的是

A. 美国大学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和内容

B. 深入体验自由开放的校园文化

C. 丰富人生阅历,拓展国际化人脉

D. 逃离国内拥挤吵闹的环境,享受生活

E. 我也说不清,就是想去美国上大学

3. 你会怎样评价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

A. 可以非常轻松从容的应对

B. 毫无头绪不知如何着手

C. 太多可能性与选择,无法取舍

D. 很容易确定方向,但不知如何深入研究

E. 距离我还很遥远

4. 哪个选项最能形容你在沟通时的状态

A. 我很善解人意,但是我也很深沉

B. 我喜欢主导沟通,对话内容由我来引导

C. 我长袖善舞,可以非常从容应对对方的问题

D. 我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幸的,在沟通时对方总是get不到我的点

E. 我是一个内敛低调,内心丰富的人

5. 下面那句话最能代表你

A. 不管外在如何,我都会坚持我的想法

B. 我是一个有逻辑有条理的人

C. 我善于策划一个有系统的计划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D. 面对问题时,我总能做出客观的分析,所以我的同辈会找我作决定

E. 我期待去面对富有挑战性的事物

F. 最好的论点,往往来自于对某个问题的瞬间感觉

6. 留学申请中你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A. 什么学校适合我,又该怎么选专业呢,我的Dream School在哪里…

B. 考试成绩总是达不到预期,我是一枚苦恼的考鸭

C. 都说大学申请要看活动,具体要些什么,懵哔的小白

D. 写文书的时候毫无头绪,纠结,不知从哪下手

E. 到了美国之后我能活下来么…我能顺利毕业么…

7. 一个八卦问题,请问你是

A. 率真爽朗的白羊座

B. 稳健保守的金牛座

C. 活泼机灵的双子座

D. 情绪多变的巨蟹座

E. 高冷傲娇的狮子座

F. 追求完美的处女座

G. 优雅和平的天平座

H. 神秘腹黑的天蝎座

I. 热情奔放的射手座

J. 沉默踏实的摩羯座

K. 天马行空的水瓶座

L. 浪漫感性的双鱼座